信息一:近日,微酒记者独家报道了茅台拟在各省成立区域合资公司的消息。该信息一经发出,在茅台酒商以及全国名酒经销商中引发巨大反响与讨论。根据通知精神,通过合资公司的捆绑,以大商为主的联谊会成员们将享受到一定的政策红利。
该通知的出台,其实并不突然,据微酒记者所知,在行业调整期里,茅台酒商不赚钱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他名酒企业也几乎全部未能幸免,甚至亏钱),“让酒商赚钱”这个目标多次在茅台内部会议上被提及。
不过,在该通知之下,有经销商指出,兼顾了大商的利益,而对部分中小型酒商造成了并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的环境势必造成部分经销商的退出。
信息二:在近日举行的某省区茅台工作会议上,省区经理对目前为止全省各位客户的销量完成情况进行了介绍。“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二级市场的经销商根本没有完成任务,对此茅台采取了内部调货的方法予以协调。”有经销商告诉记者。“一旦长期完不成任务,离开经销商队伍也是迟早的事情。”
离开茅台经销商队伍,对于今天的白酒行业来讲,并不是稀罕事了。早在2015年下半年,微酒曾独家刊发了几份来自茅台内部的文件。其中,介绍了部分酒商离开的事实。有经销商告诉微酒记者,这里面,有主动离开的,也有其他原因离开的。
茅台,这个中国白酒行业中毋庸置疑的最好的品牌,经销商一度挤破脑袋都想进入的白酒品牌,如今却开始呈现出了主动或被动的离开现象。其他名酒商们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在调查中,微酒记者发现,今日的酒商已经与2013年前有了巨大的差异。
“我们浙江经销商已经从100多家缩减到了现在的50家左右吧。”某名酒企业经销商告诉微酒记者。
“2012年,酒厂在全国大概有3000多名经销商,去年年底时,据我了解,核心经销商应该不到500名了。”在谈到某名酒企业经销商状况时,有大商这样表示。
不能不说的“别离”
提到原因,名酒商们的原因大体一致。
高端市场影响:茅台、五粮液等全国性名酒企业在白酒黄金十年期里,销售大多以高端产品为主。近几年受到三公消费受限影响,高端白酒销售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虽然目前该市场已经有所复苏,不过,在其漫长的调整过程中,挤掉了不少在三公消费下衍生而出的政务性团购经销商的身影。
盈利状况堪忧:“卖名酒不赚钱”是前两年和名酒经销商屡屡会谈到的话题。倒挂等现象直接考验着名酒商的资金实力以及韧性。而在这波不挣钱的风潮之中,压不起款,无法盈利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
不过今年,坚持下来的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经销商随着高端市场的逐渐回暖以及酒厂政策的导向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开始获得一定的利润了。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对于名酒商来说,根据合作规模大小,一般也是分级享有不同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大商赚钱能力明显优于中小型经销商,表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更强。
转型之路受阻:“转型”一词是所有名酒企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不断提到的词语。“告别流通,精耕渠道,狠抓消费者”成为了酒商转型的正道。
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建团队、抓管理、做服务,拼市场,对于习惯了粗放型发展的名酒商来说,这条路是系统性的大道,但是,并不好走。转型失败退出者不少。
厂家的引导:对于酒商的离开,客观讲,微酒记者并没有从厂家处看到太多遗憾和悲伤的表情。“中国大多数的名酒商都是以流通、窜货为主,对接终端、消费者的能力极其有限,在全国酒企都在扁平化抢市场的情况下,如果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此类经销商,对价格的维护、市场的管控都是不利的。未来名酒企业经销商的特点应该是:少、精、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经销商就该出局。”有名酒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的与微酒记者谈到该话题。
有行业人士介绍到,除了茅台以外,合资公司或许将成为名酒企业重新处理厂商关系的一种新方式,只是各自具体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将部分优秀酒商汇聚在一起,共同面对市场,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厂家对市场的把控。除了这少部分的酒商外,其他酒商将逐渐退出。
另外,也有经销商表示,近年来名酒企业不约而同祭出的聚焦产品战略,也使得经销商的人数大为减少。
别离是种必然
酒商的退出,虽然很无奈,但是,从2015年开始,不断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是一个大趋势。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曾与微酒记者沟通时表示,酒商的大整合势在必行。
盛初咨询董事长王朝成在2016年春糖微酒论坛上预测2016年趋势时提出“强分化、大重组”。这里面包含了酒企也蕴含了酒商格局的变化。
有某名酒企业经销商告诉微酒记者,酒商的退出还将继续。“前段时间,我去参加所在省会城市的一个品牌会议,一屋子的人,初略有上百名经销商。其中有部分是在酒企调整期里进入的,当时比如进货50箱都可以成为经销商,这样的经销商,如何没有找到新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会被淘汰掉的。”
有经销商表示,行业的成熟一定会经历不断整合的过程。在他看来,未来每个省只会有3-5家大商的存在空间。不过,这将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逐渐变迁。
留下者的活法
别离的将别离,留下的终将留下。在现如今的环境下,名酒商们又将怎么活下去呢?
采访中,有名酒经销商介绍道,自己与部分拥有渠道的,但是选择离开了的酒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厂家给予的政策全部给对方,因为合并之后量大了,话语权更强了,反而增加了双方的竞争力。“我退出了另一个名酒代理权,他没有退,我在他那里拿货,这样一来,在强强联合之下,我们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加强。”
“留到今日的名酒商们其实已经逐渐找到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除了名酒企业在缓过调整期的背景下,通过重塑价格体系等希望使得酒商顺价销售外,来自名酒企业的个性化产品、系列酒的销售也让酒商获取着一定的利润,解决了他们目前的生存问题。”有大商解释道。
不过,显然这样的买卖关系并不足以支撑更安全性的发展。除了横向联合外,参与酒企混改、建立合资公司,形成更强上游捆绑,成为了最近酒厂和酒商不断共同探讨的话题。
“面临产能过剩的现状,拥有终端及消费者掌控力的优秀酒商的话语权逐步得以提高。双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厂商共同维护和扩大市场份额,这或许是一种安全性更好的活法。”有酒商这样分析到。